010-85800997

探析中西习语及其翻译的不同

2021-05-28 14:35:44   来源:网络    点击:


      习语是指在一种语言的漫长演变中形成的特有的、固定的表达方式。每种语言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习语,它们具备强烈的民族、历史和地域特征。从广义来看,习语包括固定短语、谚语、通常用语、谜语和名言警句,等等。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样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。所有语言的习语能够最佳诠释其语言的特点,与此同时,习语的翻译又是最有难度的。本文结合语言文化背景旨在探讨以下问题:中英文习语的不同之处;中英文习语翻译的规则及方法。

 

  中英文中习语的不同

  a. 比喻的不同。译者在翻译习语时,必须考虑到一些因素,比如,读者的文化习俗、思维方式、知识层面等。例如,中国人通常使用“雨后春笋”描述某事物的快速大量的发展。但在英语中,同一件事物人们用“be just like mushrooms”比喻。因为竹子不是英国当地的本土植物,即使“竹子”一词是外来词,英国人还是很难接受用竹子来比喻上述语意。

  b. 习俗的不同。最关键的不同点是对于“狗”一词的所持的态度。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献谄的动物,在汉语中有很多对狗含有贬义的习语。例如,“狐朋狗友”、“狗急跳墙”、“狼心狗肺”等。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,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。因此,英国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习语。例如,Every dog has his day(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),To dog one’s steps(跟某人走),Love me, love my dog(爱屋及乌),等等。

  c.自然环境的不同。习语的诞生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关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东风”是指“春风”。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”其中的“东风”就指“春风”。但是,英国地处西半球,属于海洋季风气候,因此在英国刮西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。因此,他们的“西风”来指代“春风”或“春天”。

  d. 宗教信仰不同。在汉语和英语中,大量的习语体现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。佛教在中国有超过一千多年的历史,信仰佛教的中国人相信佛控制着世间的万物。例如,“借花献佛”、“闲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”等。在许多西方国家,人们信仰基督教,因此人们视圣经为其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,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。例如,“sell one’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”(因小失大、见利忘义)。

  e. 历史、文学典故不同。英汉两种语言中,还有大量由典故形成的习语,通常取自历史典故、传说及寓言等,具有历史性和强烈的民族特征并广泛传播于民间。这些习语结构简单,意义深远,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。汉语如“愚公移山”、“叶公好龙”等。英语如Achilles'heel(惟一致命弱点)、a Pandora's box(潘多拉之盒——灾难、麻烦、祸害的根源)等。

  以上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习语的不同,直接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相互使用上的难度。因此,译者必须掌握好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语言和目标语。

  习语翻译的方法和原则

  对于翻译原则,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。著名僧人玄奘曾立下准则,即翻译对于百姓而言必须真实、易懂。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:“信,达、雅”。鲁迅尤其注重翻译的真实性。张培基则注重于翻译内容逻辑的一致和真实。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•Nidar强调“功能对等(functional equivalence)”或“动态对等(dynamic equivalence)”。可以看出,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、互为补充、不断完善的,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,但中心意思都肯定了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。以下笔者谈谈习语的常见翻译法。

  a. 直译

  直译,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,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色彩、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。有些习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其含义,也因为人们相同的情感和社会经历,有些习语在中西语中含义相似或相同。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,读者则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,直译字面意义。例如,“Good luck would never come in paris”(福不双至)、“Long hair and short wit”(头发长,见识短)……
      文学手法的翻译可以保留习语的比喻、民族特征和语言方式等特点,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读者熟知另一语言的基础上。

  b. 意译

  意译指的是在掌握某一内容大概含义的基础上,能够流畅、自然的翻译,而不用过分注意细节翻译。意译也要注意原句的句式、结构、修辞手法等,而不是自由的添加或删减。鉴于文化背景的影响,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保持原文比喻、形象的民族、地方色彩等。例如,“a cat on hot bricks”(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),与汉语“热锅上的蚂蚁”不谋而合。有“非常狼狈、异常焦虑”之意,因此易于读者理解。但有时候时,我们无法保留原本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,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,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。例如,汉语中的“天有不测风云”。如果将该句直译成英语会使英语读者感到困惑。因为他们很难理解汉语的“风云”一词。如果译为“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”则容易让英语读者理解。这样的例子很多,“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 hold us in”被译为“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”,许多非英语的读者对于这句话感到困惑,因此译为“出人头地”更合适。

  c. 注解

  严格意义上讲,注解不能够作为翻译方法解释,但它确实影响到翻译的内容。因此,当习语被第一次介绍给译入语时,注解起到关键作用。“叶公好龙”一词被直译为“Lord Sheh’s love of dragon”,并注解为:“叶公很喜欢龙,在他住的地方画的、刻的都是龙。有一条真龙听说这件事后,亲自拜访了他,叶公由于惊吓过度而发疯。”这则注解起到了恰当的解释作用。

  d. 直译和注解的结合

  虽然有些习语广为人知,但非本语言的读者不知道其来源。因此,有些汉语习语翻译时将直译和注解相结合达到保留原句形象的目的。例如,“the planner were busy by passing the Gordian knot.”计划制定者为躲避戈尔迪之结——棘手的问题而忙得不可开交。以上讨论到的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,不同的习语有其特点、形式和文化背景,因此在翻译时应采取不同手法灵活处理。

  结语

 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过程,各语言包含的习语丰富而多样。因习语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不同,故传达的内容有差异,人们对于习语的理解容易造成困难,因而习语的翻译往往是个难点。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直译,意译,注解等翻译技巧和原则,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,相互补充和完善,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,回归原文内容以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,达到信,达,雅的标准。

本站内容均网络转载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来电我们将及时处理!
标签:环球语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