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0-85800997

翻译作品良莠不齐,翻译者需提高职业精神创造经典之作

2015-07-02 10:19:45   来源:网络    点击:


          北京环球语翼学术论文英语翻译公司表示,每当好莱坞大片上映后,中文字幕翻译经常会被人们“找茬”,并调侃为“神翻译”。然而,译制机构也有他们自己的理由:时间紧、任务重、收入低,加之需要保密,人员招募严格受限。有人也认为,时代在进步,观众眼光变得更加挑剔,而固有的译制模式难以满足需求,二者的失衡导致争议频发。同时,翻译工作者的生存困境和由此造成的翻译人才短缺、作品良莠不齐的现状,也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——翻译者靠稿费无法谋生,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。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的“摆渡人”,很多从事翻译工作者因为稿费低廉经常只能做兼职,随着一批优秀翻译家相继去世,人们担心中国会迎来一个“粗糙翻译”时代。
 
  如今翻译界情况很不乐观,有量无质。老一辈的翻译家年事已高,无法继续从事翻译,而年轻人多半不愿意投身稿酬颇低的文学翻译,从而选择报酬丰厚的商务翻译,这更让翻译行业刮起一阵浮躁风气。像傅雷、方平、草婴等老一辈翻译家都把翻译工作作为终身事业去做,他们翻译的作品都有很高水准,但生活于市场经济时代的年轻译者,似乎更愿意将翻译工作商业化,很少有年轻译者为追求翻译质量,逐字逐词去反复推敲。他们更致力于追求效率,译文粗糙现象严重。而一旦缺失职业精神,译者是绝不可能造就经典之作的。
  有人说对于一部译著,在书中“译者的身份是隐身的,难以和作者相比”,现实中也是如此。相比作家来说,一直以来翻译家的收入和地位都相去甚远,是被忽视的一部分人。报酬少、工作强度大的现状导致一些译者离开翻译圈子,更让出版社头疼的是翻译中的高质量人才稀缺。对于出版社来说,一边是译者抱怨翻译费太低,另一边则是读者吐槽市场上的译著很多都是滥竽充数的粗糙译本。由于难请到优秀的译者,一些出版社干脆找在校学生。这些学生水平良莠不齐,到了交稿时间,对于那些交不上稿的学生,有的出版社就放松了对译稿的要求,甚至暗示:“改一改、弄一下,差不多就行了。”其中不乏有人要么用翻译软件,要么从不同的译本选词摘句,凑成一篇稿子交差了事。甚至一度在出版界出现“中译中”这个词,讽刺把不同译本的中文编译一下,变成另一个中文版本的现象。
  翻译作品质量粗糙是令中国翻译界倍感头疼的一个问题。近十年来,一些出版社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,大量组织重译外国文学作品,而译本的质量参差不齐,甚至出现拼凑他人译作的抄袭现象。翻译作品质量粗糙的原因有二:一方面,是译者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,只讲薪酬,对翻译工作敷衍了事;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出版社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将作品翻译完,使得译者只能拼命“赶工期”。事实上,在出版方和译者的关系中,译者基本处于被动地位。现在一本书的出版周期越来越短,一些出版方留给译者的时间往往只有几个月,文学的严肃性正被商业利益取代。
  上世纪二十年代,翻译家赵景深在翻译契诃夫的小说《凡卡》时,因不了解原文中的古希腊神话故事,将“银河”(MilkyWay)按字面意思错译为“牛奶路”,结果闹出了个大笑话,鲁迅先生还专门撰文挖苦了赵景深,从此“牛奶路”便成为错译的代名词。如今近一个世纪过去,在当下文学作品翻译中,类似错译非但没有消失,反而变着花样儿层出不穷——几乎可以肯定,中国文学翻译在质量上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。译者水平不足,读者对译者不信任,稿费过低,人才稀缺,出版环境混乱等诸多现象叠加在一起,互为因果,所以各种“牛奶路”才在书中频繁出现。翻译外语作品不仅考验译者的外语专业水平,而且对译者的美学素养也提出很大要求。
  但凡读过老一辈翻译者的译本,都能感觉到他们的译文既忠于原著,又有特别的文风,总能让人惊赏于译者的词汇、承合与狡黠,而现在很多译作粗制滥造,让人不忍卒读,这加剧了翻译图书市场的恶性循环。提高译者的收入,留住翻译界的优秀人才,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。但面对译者的低收入,出版方似乎也很无奈。这是因为翻译是整个出版链中的一环,译著利润受市场左右,一本译著的出版,需要支付购买版权、印刷、发行等成本,而译著发行量往往很低,加上图书利润越来越微薄,译者稿酬很难有上升空间。要告别翻译“粗糙时代”,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从创新学术评价机制入手,一方面,政府应对一些优秀翻译作品予以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倾斜。另一方面,对目前翻译作品良莠不齐的现状,有必要在学术评价体系创新方面有所突破。
    本章是北京环球语翼学术论文英语翻译公司整理发布的。
本站内容均网络转载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来电我们将及时处理!
标签:方面 学术 体系